2024年,江苏散文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,杂花生树,佳作如林。“地域散文”立足地方风土,以城市风景、乡土风情、山水风物为表,以历史、人文、风俗为里,建构文学的地理文化坐标;“学术散文”将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结合,开掘历史深处的细节,解密人性的隐幽;“新文化随笔”以“器物志”或“纸山记”为方法,萃取人生感悟,凝结永恒时刻,致广大而尽精微;“记忆散文”以诚朴的笔调,将个人与家族的命运置于时代社会的辽阔背景下雕塑,进一步发挥散文直抒胸臆与描摹细部的文体优势,凸显作家的主体性人格。
一、地域散文:“拓印消逝的风景”
不同于旧式文人以田园牧歌抒发隐逸情怀的山水游记,新世纪以来的地域散文更注重表现一地风土所蕴藏的风景、风情、风俗,作者个人的游踪心迹被移至幕后,突出的是由地理景观、历史典故、民风人情交织而成的地方文化空间。
丁帆《消逝的风景》以南京城为观察对象,蘸取点滴岁月作笔墨,勾勒出一幅幅淡彩描金的金陵风情图,让那些隐匿于城市风景内部的人文传统和民俗风情次第显影、纤毫毕现。他说:“书写城市史,只有将一地风景放在历史镜头下多次曝光,才能凸显其深刻的文化内涵。”因此,全书选取他在童年、少年、中年、老年四个时期目睹的南京各地风景,以个体的眼光拣选、捕捉历史中“消逝”和“变化”的重要碎片,从而阐释人与城市、自然与城市的复杂关系。这部著作既是南京城旧日今时的风景图鉴,更巧妙融入了历史典故、风俗人情、人文风骨,拓印下古都金陵独特的精神面影,作者将街头巷尾的故事娓娓道来,犹如给一锅老火汤撒上点睛的盐,不见颗粒,却滋味十足。
同样以“内在的眼睛”描摹南京城中的历史遗迹、文化事件和人物肖像的,还有贾梦玮的《南都》和王振羽的《南京乎》。不同于从凡俗日常汲取力量的《往日情感》和阐释后宫女性命运的《红颜》,《南都》以地理为坐标,追索张爱玲、赛珍珠、鲁迅、朱偰、马歇尔等名人在南京的印记,地标建筑成为贯通历史与当下时空的桥梁。贾梦玮将历史知识、文化常识具象化,用生活之流稀释人物的传奇性,填充、丰满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。在刚被《新华文摘》全文转载的《新大陆:南京与周氏兄弟》一文中,贾梦玮照旧“取一点因由,随意点染”,既翔实可靠地复现周氏兄弟在南京度过的青春岁月,也深入梳理发掘南京对兄弟俩的人生新大陆的意义,更喟叹人世无常,兄弟二人从“棠棣之华”到“背道而驰”的人生。无独有偶,《南京乎》也从李忠、温峤、孙权、曾巩、徐达、方孝孺、袁枚等历史文化名人与南京的关系切入,以精准的史料考据和卓越的史识眼光细数古今风流人物,将厚重的历史大事件与散淡的市井烟水融为一体,为文学之都南京增添文化分量。
水韵江苏在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数不清的地理文化坐标。范小青的《古城向东》引领读者沿着李公堤一路东行至工业园区,在传统与现代、古韵与未来的交相辉映中展现城市的永恒流动;苏眉的《隐约江南》将沈周墓与平江路两相对照,寻嗅江南“现世与过往交接的气味”;《五湖八荡》是刘香河唱给里下河的情歌,《临河呓语》中姚中彬以河流为线串联全篇,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无可取代,让游子魂牵梦萦。
除了故乡江苏,作家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好河山。黑陶的“中国房间”系列以东南西北的地理区位编纂,他在南方欣赏水汽弥漫的西湖暮色,漫游在丛山与溪流遍布的绩溪,行至东部则为函谷关和富春江畔芦茨村裁出剪影;庞培的《宋冲问古》将皖南山脚一个不知名的僻静小山村,舒展成宋代的山水画,溪流、高山、森林,古村沧桑的瓦片正向诗人袒露时间的秘密;王晓明《欸乃一声山水绿》在永州追随柳宗元的行迹,借古人杯酒,浇心中块垒……
近年来,“地方”已成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介入现实的重要方法和认知装置,但同时,地方性写作也呈现出同质化、奇观化、表面化等症候。可喜的是,回顾2024年江苏作家的地域散文,大多作品都并非简单描绘特定地域的地理景观,或流于表面的借景抒情模式,而是抓住了地方的独异价值,以个体感知作为方法,打开本土的“内部视角”,融入文化的、审美的、历史的、人性的丰富内容,对地方承载的历史积淀、人文精神、价值观念进行了充分彰显。
二、学术散文:“将历史重新过一遍筛子”
“学术散文”采用文史互证的方式,将历史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,以学者的严谨逻辑和作家的敏锐直觉,重返历史现场,凿破混沌,洞幽烛微,重新打捞散落的细节,勘察大历史的破绽之处。唯有作家的既真也诚,才能写成一个人的“史记”。
典范之作如王彬彬2024年在《钟山》开设的“栏杆拍遍”专栏。他将研究视野对准民国时期西医来华后催生的社会百态,考察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形成历程。王彬彬截取“伍连德东北抗疫”“漏列中医案”“废止中医案”“孙中山病革”“梁启超切除右肾”等五个关键的历史时刻,梳理中医的自救行动,探寻西医受阻的根源,以“中西医之争”烛照国民精神的幽微。他的系列学术散文不仅为了考辩历史公案,驳斥长期存在的讹传,更是以现代科学精神来启蒙国民性。
王尧的《“新时期文学”口述史》以“新时期”以来重要的文学思潮、事件、论争为核心,记录下李子云、陆文夫、邵燕祥、林斤澜、刘心武、陈思和、冯骥才、北岛、李陀、莫言、铁凝、余华等近六十位作家、评论家、编辑对历史现场的讲述。一段段口述者个体的声音,阐释了历史的多重视角,又如潺潺溪流最终聚合成海,建构起波澜起伏的当代文学史。本书自然晓畅的口语表述和对口述者的选择、材料的编纂都颇具匠心,王德威称之为“文学生态史”的开端之作。
沈卫威的学术散文同样建立在对历史细节的深入发掘之上,新著《古典与现代:民国大学的潮与岸》融合学术史与文学史的研究路向,对照梳理南北两所代表性大学的差异性,在旧学新知、雅言俗语并行乃至高校“南渡西迁”的复杂场域中,勾勒文学演进的脉络,复现丰饶有趣的民国学术现场。
王彬彬坦言为何要书写伍连德“东北抗疫”的故事:“写他,似乎是一种道义,似乎是一份责任,某种意义上,还似乎是一种担当。”他的态度代表了不少学术散文写作者的动机,他们自觉要将历史重新过一遍筛子,打捞出被宏大话语所淹没的个体声音,让历史阴影里的幽灵现身,暴露真实与人性,这是当代知识分子无可推卸的责任。这些学术散文有意淡化知识性,而凸显鲜明的思想性,以对历史含混处的精准切片和对细节的生动刻画,引导读者走向文本深处,重构历史内面的花纹。
三、新文化随笔:“器物志”或“纸山记”
“物的转向”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新变,即从传统文论以“人”为中心的研究视角转向对“物”的符号意义的认知与探索。作为开掘器物之美的代表作家,徐风在《收获》开设的“江南器物志”专栏,以侦探般敏锐的眼光,破译覆盖在一件件旧物上的文化密码,并以物为纽结,勾连起人与器物相依相存、人与人彼此成全的关系网络。他选择的器物并非奇珍异宝,而是最朴素的民间之物,它们藏身于烟火繁盛的三街八巷,辗转于数百年的人世浮沉中,只待写作者的目光拂过其身,牵引出那些隐身时间里的传奇。徐风说:“器物不但有生命,也是有‘志’的。每一件器物背后,都有一个传奇故事。”“瓦片翻身记”记叙寒门子弟汤效祖考中举人改变命运的故事,岳父在考前为他精心准备的油灯、青云剑、砚台、考篮,传承着江南崇文重教的文化风习;“龙骨水车”为手艺人郑龙大立传,他熟谙二十四个节气和农耕农具的制作,以种田人身份受到全镇人的敬仰,寄托了江南农民对安稳富足生活的向往;“一品当朝锅”写饭馆老板马生隆嗜物成癖以致倾家荡产,最后为救妻子变卖藏品,舍物留情。徐风的文化随笔虽从“器物”入手,但并非仅为凸显“物”的符号意义、文化价值,而是“借物说世”,以物的流转折射大千世界、人事万端。
同样是阐释物之美学,以物之精微窥探宇宙浩瀚、人世沧桑,杜怀超写出了《一棵树的伦理美学》和《柿子的隐喻》。前者描绘一棵树从树种到参天大树的生命年轮,追寻树与人类世界发生的美学联系:上进的树从柴火堆剥离出来,有的化身扁担、牛轭、案板等农具,有的变成拶子、夹棍、杖等刑具,还有的成了惊堂木、木棺,人使用树,树也见证了人的一生。后者久久地凝视一颗柿子,以柿子隐喻人世间的遭际,“柿子不言,在众生里由青转红”,人亦如此,在某个不起眼的瞬间,就迎来了内心的成熟时刻。
有些经验从日常生活中来,手边的器物、路过的山川湖泊,乃至天空中的一颗星、墙角凋零的一朵梅,都会激发我们的生命感悟,而更多理性的哲思则来自文学世界。毕飞宇在《我想说一点赫拉巴尔,就一点》中分享了《欢迎来到人间》的创作心得和修改过程,作家的变与不变都跟随笔意流转,目的只为了创造“理性与疯癫的异态世界”,同时,他在《阅读时,不要放过你的耳朵》里提醒读者,要倾听文本内部的声音,辨析正常与失常,这是小说家以直觉抵达经典而发现的捷径。鲁敏在《读不完也可以的普鲁斯特》里同样分享了阅读的经验,文学的滋养并非以完成为标志,读不完也没关系,阅读已是穿越时空的永恒姿态,“与普鲁斯特保留这未尽的联结关系,并以这虚拟的联结来养护我与写作一事的真切和纯粹”。
育邦在思想随笔集《纸山》中呈现了对文学现场与阅读经验的整体性思考,全书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。“读家对谈”收录了关于文学的对话,聚焦现代语境下的江南文学、志怪的传统与现代表达、非虚构文学、自媒体写作等潮流话题;“蹇驴嘶”造访名山大川,将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深情记载;“诗与思”回眸诗人和他的时代,诗人的使命即塑造“没有名字的东西”。丁帆激赏他对“世界文学时代”的判断,称赞其“沿着这条哲学小道”,迈入“辽阔世界背景下的高山大海和星空”。
邹世奇的《只向花低头》可视为一部女性的阅读史、成长史。她曾在小说《牧马河之夏》中以千疮百孔的感情让女主人公获得成长与蜕变,在散文集中,她依然最共情女性的命运与困境。无论是品评金陵十二钗的系列随笔,或阐释《包法利夫人》《白夜行》《你好,之华》等作品中的女性人物;还是对杨绛、李清照等女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智慧的赞许,她都始终以温暖的笔调体贴、同情她们,并经由女性阅读与女性写作而抵达更广袤的天地。
在器物散文、读书随笔之外,还有一类具有明显探索意识的“新文体散文”,包括小说化散文、诗化散文、艺术散文。比如朱朱的“东船西舫”系列,将镜头对准艺术史上的名画,考察同一主题在绘画表现中的演变,放大与推进画面的每个细部,不仅以眼睛观看图像,更呈现图像向世界敞开的过程,创造性地建构起绘画的文本世界。胡弦《鸟鸣像某个工作的入门》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诗,从林间的鸟鸣写到诗人对含混的期待,星光如风暴倾泻,诗人在无始无终的时间里,觉得自己像一枚鸟蛋,时间的虚相与鸟鸣的声响重叠。黄帆《献身琐事的理想》将日常生活沁润在诗意与哲理中,轻盈的笔调、流动的思绪和色彩明丽的画面让叙事者插上翅膀,具有了俯瞰凡人俗世的视角,而最好的观看之道仍是置身其中。
四、记忆散文:“朝花夕拾”
博伊姆在《怀旧的未来》中将现代怀旧分为“修复型”与“反思型”两种类型。本节所梳理的几部“朝花夕拾”式的散文,恰恰都属于反思型怀旧。这类记忆散文兼具当下的写作者与故事的亲历者的双重视角:一方面,作者以当事人的眼光观看、经历,将彼时所思所感悉心收藏,切片定格;另一方面,由于写作时已时过境迁,他们对“旧事”的重提天然具有反思的意义。坚固的事实经过记忆浸泡已经变得松软,再通过词语叙述出来,就是对事实的二次加工、变形。文学的本质就是虚构,而回忆散文则是距现实较近的“微虚构”一类。
2024年,周荣池的长篇散文《父恩》出版单行本,作者以平实恳切、素净质朴的语言为农民父亲涂绘了一幅肖像。作品以“嗜酒”“迁坟”“失业”“迟婚”“放鸭子”等关键词拼贴出父亲的一生,又取父亲为样本,摹写出始终“傲一口气”的三荡口村老老少少的精神图景。作者将父亲的一生与村庄的命运融合在一起:“村庄就像父亲嘴里零落而顽固的牙齿,它们咬牙切齿地咀嚼过那些辛勤的日子。那是世上最迷人的风景。”
同样以亲情为核心纽带,庞余亮新出版的《庞余亮散文》围绕“父爱、母爱和成长”三个主题建构,“反刍”往日时光的点点滴滴,既书写“延迟的童年伤痛”,也怀念汹涌的油菜花、母亲的蚕豆汤和写诗的少年。佳作如《半个父亲在疼》《如此肥胖又如此漫长》聚焦父子冲突,将子辈的成长阐释为与父辈的“对抗-和解”模式;《稻草扣》《有关母亲的小事》是深情歌颂母亲的生命之书;《蜜蜂与怪孩子》《跟着父亲挖鼠洞》《寻找张草纫》等则以童稚的笔调抒写自然风物和少年的梦想,呈现出沧桑又天真、清澈而丰厚的美学风格。
向迅的散文集《声音博物馆》是他继《与父亲书》之后的又一力作,他闭着眼睛“像风一样奔跑”,收集流逝在时光里的各种声音。作品具有胶片电影的质感,时间之轴吱嘎作响,一个个魔幻而浪漫的片段轮番播放,多声部联合,共同奏出生命交响乐,而彼时苹果园里仰头看天的孩子尚未意识到,苹果掉落的瞬间,开启了人在大地上的命运。
2024年,江苏散文创作蔚为大观,群星璀璨。笔者阅读视野和研究能力有限,仅能提炼出“地域散文”“学术散文”“新文化散文”“记忆散文”四个层面,以挂一漏万的方式片面呈现,幸而一叶知秋,诚以本文所列作品,为江苏散文家的文迹与心性存照。
白酒配什么饮料好喝 | 杏黄是什么颜色 | 切记是什么意思 | 胃造影和胃镜有什么区别 | 松垮是什么意思 |
什么人不建议吃海参 | 4级残疾证有什么优惠政策 | 储蓄卡是什么意思 | 什么的叮咛 | 宫内孕和宫外孕有什么区别 |
咳喘是什么原因 | 什么叫败血症 | 水仙什么意思 | 双肾尿酸盐结晶是什么意思 | 呕吐吃什么药 |
胆管炎吃什么药 | 小孩经常尿床是什么原因 | 总胆固醇偏高是什么意思 | 虬角为什么要染成绿色 | c2可以开什么车 |
嘴唇紫色是什么原因hcv8jop0ns5r.cn | 95年属于什么生肖hcv8jop7ns0r.cn | 卡其色裙子配什么颜色上衣好看hcv8jop2ns9r.cn | 光影什么hcv8jop4ns6r.cn | 吃氨糖有什么副作用hcv7jop6ns4r.cn |
德高望重是什么生肖hcv8jop2ns1r.cn | hpv阴性什么意思hcv8jop6ns9r.cn | 吃什么都苦是什么原因hcv9jop5ns6r.cn | 老年人适合喝什么牛奶hcv9jop3ns7r.cn | 蝉是什么hcv9jop6ns0r.cn |
浑浑噩噩是什么意思hcv9jop1ns3r.cn | 1995年五行属什么hcv8jop7ns8r.cn | 辅助治疗是什么意思hcv7jop4ns6r.cn | 大暑是什么意思hcv9jop6ns9r.cn | 包皮溃烂用什么药hcv8jop5ns0r.cn |
米娜桑是什么意思hcv9jop0ns3r.cn | 什么是框架协议hcv8jop9ns9r.cn | 麻薯是什么做的hcv9jop1ns6r.cn | 齐多夫定片是治什么病的hcv9jop0ns6r.cn | 苗子是什么意思bjhyzcsm.com |